当前位置:首页财政动态县区财政新闻富源县
富源县

富源:“5+5”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农增收

日期:2025-09-22来源:富源融媒 阅读次数:57

近年来,曲靖市富源县将促农增收作为核心任务,探索链条式发展、订单式捆绑、点单式派工、开发式帮扶、托管式兜底5条路径,聚焦有自主创业能力群体、有发展潜力群体、留守劳动力群体、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群体、无劳动力群体5类群体,分层分类推进产业、企业、就业和帮扶工作。2021年至2024年,富源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477元增长到20116元,增长22.38%。

12.png

富源县城(资料图)。

链条式发展 支柱产业延链强链促增收

“富源魔芋”“大河乌猪”是富源农业产业发展的两块金字招牌。富源县陆续出台联农带农奖补等政策,投入资金3.5亿元,扶持发展魔芋产业龙头企业9家、乌猪产业33家。

据介绍,富源县已培育魔芋加工企业80余家,建成40余条精深加工生产线,开发30余种魔芋系列产品;打造千亩连片基地2个,百亩连片基地12个,全县2.6万户7.8万人种植魔芋超12万亩;魔芋专业化交易市场入驻企业122家,带动发展魔芋营销户1036户,从业人员3160人,年平均吸引省内外客商3万余人次、交易量20余万吨,2024年销售额达8亿元。

13.png

魔芋丰收(资料图)。

富源县聚焦大河乌猪保种选育、扩繁增量、品牌打造,累计投入资金1.8亿元建设大河乌猪核心种群场,推动大河乌猪从“卖鲜肉”向“卖品牌”转型。据介绍,通过采取“农业主管部门+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四方联动的合作模式,全县4个乡镇建设9个大河乌猪养殖示范村,8家加工企业已开发出40余种生鲜产品、50余种深加工制品,预计2025年实现产值30亿元左右。

订单式捆绑 大户散户抱团发展促增收

富源县采取“主管部门+农业龙头企业+养殖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有效解决了农产品“卖难”和价格“过山车”问题。

“公司把仔猪按成本价卖给农户,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,最后育肥肉猪按19.6元每公斤的保护价回购,一头肉猪利润最少有600元,这样既解决了养殖户在养殖技术和产品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,又确保养殖户有稳定的收益。”大河乌猪养殖户李亚林介绍。在企业带动下,全县420户散户饲养大河乌猪2300余头,户均增收3500元。

14.png

农户数着卖猪的钱(资料图)。

今年8月以来,全县种植的4万余亩万寿菊迎来采摘期,由于前期企业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,以1.2元每公斤的保护价收购,预计全县1.7万余户种植户户均可增收6800元以上。

点单式派工 留守群体灵活就业促增收

针对照顾家庭走不了、年龄偏大难输出、文化程度不高出不去等劳动力,县、乡务工平台和村级劳务服务站高效协作,建立劳动力就业意向台账,动态更新县内企业用工需求,精准高效匹配用工岗位;又建立“企业用工需求-劳动力技能培训-岗位精准匹配”闭环机制,精准开展技能培训,让本地劳动力“持证上岗”。据统计,全县依托本地企业用工需求,16.8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县内就业,群众无需远赴他乡就能找到工作稳定增收。

开发式帮扶 弱半劳力“家门口”多元发展促增收

针对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人口,富源制定出台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奖补、三类对象魔芋产业奖补、庭院经济奖补等机制,因地制宜发展小种植、小养殖、小手工、小买卖、小旅游、小电商、小作坊“七小”庭院经济,带动三类监测对象中的弱半劳力等就业困难群体1574人,通过轻体力劳动实现户均增收500元。针对就业发展困难群体,在全县开发了3861个乡村公益性岗位。

托管式兜底 无劳力群体享受定制“套餐”促增收

针对无劳力人口,富源县发动社会化服务组织,采取托管代管、代种代养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;利用无劳力户的长期闲置房,采取租赁、资产代管方式,由第三方进行规划设计,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、休闲山庄等,以“村房短住+旅居康养+沉浸式体验”模式推出旅居产品。

15.png

村民聚集在村头的大树下休闲娱乐(资料图)。

“‘村房短住’为外地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的同时,盘活了农户的闲置资源,有效解决了部分无劳力人口的增收难题。”竹园镇乐乌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田霖奎说。随着“村房短住”旅居模式的推广,目前全县已盘活120间闲置房屋,户均增收2000元。

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将无劳力户肥沃且交通条件好的土地,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,采取机耕、机种、机收的方式,有效节约种植成本,增加收益。通过此模式,目前已间接带动富源县180户无劳力户户均增收3000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