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财政动态县区财政新闻罗平县
罗平县

罗平县九龙街道:借沪滇协作之力 “蔬”写促农增收新篇

日期:2025-07-21来源:罗平发布 阅读次数:8

近年来,罗平县九龙街道紧紧抓住沪滇协作机遇,以产业振兴为核心,以群众增收为目标,创新“借力发展”模式,高起点规划建设蔬菜大棚种植基地,探索出“政策赋能、产业提质、群众受益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
1111111.jpg

借协作平台,谋划产业项目

明晰目标定位。围绕全县“两区两地”建设目标,按照沪滇协作项目要求,积极谋划产业项目,聚焦蔬菜、水果、中药材、菌类等农业支柱产业,深挖土地、水源、气候、区位等自然禀赋优势,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种植基地。

精准对接需求。研究悟透中央和省、市、县相关产业发展政策,坚持政策驱动、项目引领,依托蔬菜种植基础,组织专班考察调研,全面了解市场需求,积极引进对接项目,谋划以洪社区蔬菜大棚种植产业。

抢抓政策机遇。2021年申请沪滇协作项目资金1000万元,自筹500万元,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种植基地500亩,配套蓄水池、分拣车间及喷灌设施,同步招引罗平县德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后续农业种植经营管理,与村集体、农户共同书写致富经。

借资源禀赋,优化产业结构

番茄“打底”稳产业。针对以洪昼夜温差大、光照足的特点,基地瞄准中高端市场需求,引入安妮娜、罗得、圣红、7728等5个西红柿品种,采用吊蔓栽培、熊蜂授粉等技术提升果品品质,根据番茄种植和成熟的先后顺序分地块错峰、错时采收,通过上门收购、定点采购、订单订购、保底收购等方式销往广州、浙江、福州等地区。2024年共种植西红柿320余亩60万株,总产量2560吨,产值达2048万元,成为九龙街道首个规模化种植的西红柿产业。

西蓝花“补位”提产值。番茄收获以后,基地种植企业充分利用土地空窗期,错季发展西蓝花种植,每年可产480吨新鲜蔬菜,产值150万元,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,也大大提高了基地年生产总值,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,实现了工人整年有活干,60余人成了基地里的长工。

222.jpg

中草药“间种”增效益。在大棚周边规划156亩露天种植区,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白芷、续断,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实地指导,从种子直播、幼苗移栽到病虫害防治全程管控,确保白芷长势良好,预计年收益可达120万元,助力构建多元产业发展格局,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、产量质量同步提升。

借利益联结,共享发展红利

土地流转“稳收租金”。建立“村集体+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土地流转机制,以每亩1100元/年的价格集中流转以洪村、鲁特村土地527.8亩,涉及一般农户248户,脱贫户24户,“三类对象”2户,年发放土地流转金58万元。通过“小块并大块、分散变集中”,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,群众每年坐收“土地保底收益”,彻底告别“靠天吃饭”的传统耕作模式。

基地务工“实赚薪金”。优先吸纳脱贫户、留守妇女等农村劳动力就业,设立种植管理、分拣包装、物流配送等岗位,实行“基本工资+计件奖励”薪酬制度,日均工资100元。2024年基地年用工量达1.3万人次,发放劳务报酬120万元,其中,脱贫户与“三类对象”共用工1250余人次,发放工资11余万元,让群众实现“就业家门口,增收不用愁”。

333.jpg

集体分红“喜获股金”。推行“项目收益反哺村集体”机制,除去地租等成本外,基地每年租金收益达60万元,其中90%用于支付基地建设下欠费用,10%纳入村集体合作社账户,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,以洪、以德两个村集体均增收3万元。形成企业发展有盈利、流转土地有租金、群众务工有薪金、村集体参与有股金的“一利三金”模式,实现“产业强村、发展惠民”良性循环。

九龙街道将持续做好产业文章,依托沪滇协作资源,立足本地优势,整合闲置资源,撬动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振兴一线汇聚,让更多的“以洪蔬菜大棚”产业发展模式在全域范围内多点开花,真正成为百姓的“致富棚”、乡村的“振兴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