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麒麟区茨营镇的光伏板下,连片的桑田郁郁葱葱,蚕农们穿梭其间采摘桑叶,一幅“板上发电、板下养蚕”的立体农业画卷徐徐展开。近年来,茨营镇以桑蚕产业为核心,创新“农光互补+全产业链”模式,走出一条“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生态增值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茨营镇以农业为主,有约2万亩绿色蚕桑园区,是远近闻名的“蚕桑之乡”。依托300MW“农光互补”项目,茨营社区在400余亩光伏板下补植桑苗30余万株,带动26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,形成“光伏发电+桑园经济”的立体格局。这种模式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,还通过桑树的遮阴保湿作用,降低光伏板表面温度,提升发电效率。为挖掘板下经济潜力,茨营社区同步推进“光伏+养殖”,在60亩流转土地上发展山地土鸡养殖,现存栏量1万余羽,计划通过订单模式实现年销售10万羽。未来还将拓展鹅、鸭等禽类养殖,形成“一地多用、光牧互补”的循环农业体系。
茨营镇以龙头企业为引擎,构建“桑苗培育—小蚕共育—大蚕养殖—茧丝加工—文旅融合”的全产业链。江苏华佳集团建设规模化蚕桑基地,种植了700多亩桑树,年均产鲜蚕茧45吨,产值超过300万元。通过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机制,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,农户实现“零风险”参与。
下游产业同步发力,巧媳妇合作社开发手工蚕丝被、蚕丝扇等产品,年销售额超160万元;蚕桑博物馆与研学基地结合,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,推动“蚕桑文化+乡村旅游”深度融合。此外,桑枝加工为食用菌基质、桑葚制成果酒等延伸项目,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。在利益联结机制上,茨营镇创新“土地流转有租金、承包经营有收益、就近务工有薪金”的“三金”模式。
小小桑树串联起绿色能源、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金纽带”。下一步,将深化“农光互补”模式,推动桑蚕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升级,让“桑蚕之乡”焕发新活力。